通氣在心肺復蘇中的作用
更新時間:2015-12-28點擊次數:1599
2010年CPR指南將成人和兒童(不包括新生兒)基本生命支持修訂為“胸外按壓-打開氣道-人工呼吸”,將有效持續的胸外按壓提高到CPR的首要位置。
CPR基礎生命支持中的通氣與按壓比一直沒有循證醫學的證據。按壓與通氣比從1992年5:1,2000年15:2—直到2005年和2010年30:2的指南修訂。其目的是增加在實施心肺復蘇過程中血液循環中斷的血氧含量,但是沒有直接的證據證明在CPR時是否需要進行通氣。
研究表明,按壓時不進行通氣較按壓時通氣可以使研究對象的自主循環恢復成功率增加一倍。同時2010年CPR指南也指出,如果施救者不愿意做人工呼吸時可以僅行胸外按壓。
筆者的實驗研究證實,單純胸外按壓時被動通氣可與低水平的肺血流灌注相匹配(V/Q比值穩定),同時嘆息樣呼吸也能提供一定量有效肺泡通氣量,可滿足機體復蘇初期代謝的需要,但是對于長時間和非心源性心搏驟停(如窒息)的復蘇,及早進行氣道開放與管理仍然是必要的。
隨著一系列新型氣管插管設備的研發,不中斷胸外按壓進行人工氣道的建立將成為可能。
氣管插管的重要性似乎被大眾理所當然地接受。因為理論上認為暢通氣道,人工呼吸增加了肺泡通氣量可能增加體內氧合,這種情況在窒息型的心搏驟停是有益的,但在大樣本的院外心搏驟停復蘇中人工氣道并沒有帶來好處。
2013年AMA雜志發表的一項納入了649359例成人院外心搏驟?;颊咴呵安煌瑲獾拦芾矸绞脚c遠期預后的研究發現,氣管插管等氣道管理與傳統的面罩輔助通氣相比較,有增加遠期不良預后的風險,產生這樣結果的可能原因是在進行CPR時過度關注了人工氣道的建立而延誤或中斷了胸外按壓。
但是這一結論很快就在同年被Resuscitation發表的另外一篇關于院前急救建立氣道與預后的研究所否定。該研究納入了3133例院外心搏驟停的患者,其中有97%的患者被嘗試進行氣管插管,僅僅有15%的患者采用了快速誘導(應用麻醉藥物)氣管插管的方法并且較未使用快速誘導氣管插管的患者具有良好的預后,作者分析認為氣管插管的不同方式代表了患者潛在的機體病理生理狀態,并不是氣管插管本身導致了院外心搏驟?;颊叩牟涣碱A后。
所以,氣管插管在院前急救中是否必要仍無定論。
吸氣阻力鬧(ITD)是一種可以與氣管插.管、呼吸面罩、喉罩等氣道聯合使用的壓力敏感閥。其設計使用的病理生理基礎是鶇夠在胸外按壓放松期間阻止空氣進入到肺泡腔,造成一定程度的胸腔負壓,這樣可以促進外周靜脈血液向中心靜脈的回流,同時不會阻礙患者的正壓呼氣與正壓通氣。
2012年發表在CriticalCareMedicine上的基于窒息心搏驟停豬動物模型的研究報道,在聯舍主動加壓減壓式CPR復蘇中,ITD的使用使得復蘇過程中的血流動力學、復蘇成功率以及遠期神緣功能恢復都達到了明顯的*性。
即便是ITD聯合徒手CPR也可以使復蘇過程中心和腦等重要臟器的血流量倍增,24h存活以及出院率明顯增加。
但是ITD的使用效果仍然存在爭議。由于缺乏隨機、雙盲、多中心等大型的實驗研究證據,ITD在2010年急救與復蘇聯合會心肺復蘇可選用的輔助設備由原來的II*被降為IIb級。因此,對于ITD的使用可能會隨著不斷的基礎實驗或者臨床研究結論的出現得到更為廣泛的認可或者質‘疑。